心智理论
- 思想
- 感受
- 情感
- 自我意识
- 同理心
什么是心智?
目前尚没有关于心智的公认定义。
心智可以定义为智能的实例化。
心智可以定义为知识的集合。
思考、感受和意义是心智还是技能?
心智仅仅是一台大型计算机吗?
认知科学
认知科学是研究心智过程的学科。
认知科学家研究智能和行为。
认知科学关注脑细胞如何处理和转换信息。
认知科学还试图学习如何开发智能计算机算法。

心智模型
心智模型是对外部现实的内部图像。
科学家们期望模型在推理和决策(认知)中发挥主要作用。
肯尼斯·克雷格(Kenneth Craik)在1943年提出,心智在试图预测事件时会构建现实的“小型模型”。
人工智能能成为人类吗?
科学家们正在努力发现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的区别。
现状如何?未来又将怎样?
- 2000年:反应式机器
- 2015年:机器学习
- 2030年:心智理论
- 2050年:自我意识
反应式机器

早期的人工智能系统是反应式的。反应式系统不能利用过去的经验。
1997年,一台反应式机器(“IBM 深蓝”)击败了国际象棋世界冠军。
“深蓝”无法思考。但它存储了关于棋盘和棋子移动规则的信息。
“深蓝”之所以获胜,是因为它被编程来计算每一步以获胜。
机器学习
如今,人工智能系统可以利用过去的一些信息。
一个例子是自动驾驶汽车。它们可以将预编程信息与在学习驾驶时收集的信息相结合。
心智理论
心智理论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术语,指个体理解他人并产生同理心的能力。
这是一种意识到他人与自己一样,拥有个体需求和意图的意识。
语言使用者的一种能力是,能够就非具体的事物进行交流,例如需求、想法或概念。
西蒙·巴伦-科恩,英国心理学家,剑桥大学教授,根据对早期人类活动的了解,认为“心智理论”必须先于语言(1999年)。
- 教学
- 建立共同目标
- 建立共同计划
- 有意图的沟通
- 有意图地分享话题
- 有意图地分享焦点
- 有意图的劝说
- 有意图的假装
- 有意图的欺骗
自我意识
在心理学中,“心智理论”意味着人们有思想、感受和情感,这些会影响他们的行为。
未来的人工智能系统必须学会理解每个人(包括人类和人工智能对象)都有思想和感受。
未来的人工智能系统必须知道如何调整自己的行为,以便能够与我们同行。
人工智能成为人类的最后一步是机器意识。
在我们对人脑、记忆和智能有更多了解之前,我们无法构建这种软件。